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食风食俗迥然不同。就以流质食物粥来说,粥粥相比,差别足足有一百种以上。清代有一本《粥谱》,不就收录了247种粥品的烹饪方法吗?
北方白粥至少分为4种,一种是小米粥,一种是玉米糊,一种是玉米粒和玉米粉的稀饭,一种是只有玉米粒的粥,也就是,水是水,米是米,乍看是一碗粥,细看清水与米粒“隔膜、疏离”,根本不像是“一家人”。广州粥,则是用文火慢慢熬制并使之不断翻滚沸腾,水与米难分彼此,浑然一体,米和材料的香味各自发散开来,吃起来绵软细腻且黏性很大。
北方人、广府人习惯以干饭充饥,喝粥只是一种补充罢了,而潮州人则是粥的超级粉丝,很多人家一日两餐以至三餐都喝粥,作为主食的潮州粥与上述粥品的做法,自然是大相径庭。
潮州人喜好食粥,由来有自。北宋时期潮州地方有一位先贤叫吴复古,和苏东坡一家交好,做过皇帝的老师。吴老先生很重视粥的养生作用,他说白粥可以“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吴复古喝粥养生的理论,在潮州地区影响很大,喝粥的传统也就从那时一直保持了下来,对粥的制作也就作穷尽技巧、精益求精,好吃且养人的潮州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并发扬光大的。
潮州粥跟其他地方的粥不同,有其独到之处,即将大米加水煮熟至米粒“开花”即可。米一定要新米,一次性下足水,快火烧滚,煮到米粒刚要开花就关火,用余热将粥煮熟,这样煮好的粥,米粒沉在半透明的粥液下面,水米分离,口感微硬,粥液香浓。正如历经康雍乾三代的长寿老人曹庭栋所垢:“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遂减。”此段妙论,正道出潮州人称白粥为“糜”的原委。
潮州白粥最好是使用砂锅,以文火来煮,其次就是用高压锅烹制,这样煮出的白粥米香四溢。一本中国食谱曾郑重其事地腾出一节篇幅专门记述潮州白粥,可见潮州白粥在中国饮食界的地位之崇。
近些年来,潮式宴席多半会在吃毕正菜后每人配上一小碗白粥(糜),佐以杂咸几碟。此举大有饱暖腹内、舒畅肠胃、解腻醒酒之功效。
至于潮州咸粥,做法略有不同。米放入砂锅加水煮开,煮到米稍微有点开花的时候,先放入沙虾、田鸡、鳝鱼等,或者放一些剁碎的潮州萝卜干、切块的香芋,然后撒入配料、调味料,再煮二十到三十分钟,出锅前放一小碗芫荽末,大勺一搅,就可以分装入碗让人大快朵 颐了。
宋代陆游有诗云:“吾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生动地表达了国人对粥品的看重和喜爱;潮州的普通老百姓,则以拥有“咸菜、菜脯(萝卜干)配白粥”为悠哉乐哉的日常享受!两者之间,真的是有某种相似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