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潮州这座城市的认知,是从“潮汕”一词开始的。最初,误以为潮汕就是潮州。在踏上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之前,我对“潮汕”与“潮州”的理解都还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真正深下去了解。得益于行程攻略的突击“脑补”,脑海中的“潮州城”形象才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其实这不能全怪我孤陋寡闻。历史上,潮汕地区就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直到1991年潮州、汕头、揭阳才“三足鼎立”。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确有其非同寻常的含义。“到粤不到潮,白白走一遭”。我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粤东之旅”,到潮州这座古城寻根溯源,亲身体验一下“潮文化”。
地处广东最东端,与汕头、揭阳、梅州毗邻的潮州,是一座文化资源、产业资源、侨胞资源都很独特的城市,是珠三角与海峡西岸间的纽带,也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3613.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20多公里的闽粤省界、136公里的海岸线,构成了潮州“广东东大门”的地缘格局,曾被称为“省尾国角”。如同宜春是“一座‘叫春’的城市”一样,潮州是一座“很潮”的城市。潮州的“潮”,不仅体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潮商”、遍布大街小巷的“潮菜”上,还体现在潮乐、潮剧、潮绣、潮雕、潮塑、潮茶上……毫不夸张地说,潮州就是一座浑身被“潮文化”浸透了的城市。从走进古城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觉全开”之感。
“潮”,从视觉来
有着超万年人类生活史、五六千年文明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岭东首邑”之美誉。从公元331年东晋王朝开始,虽历经1600多年的朝代更迭,却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也是全球“潮文化”发祥地、世界“潮人”根祖地。漫步潮州城,仿佛时空穿越,目之所及,除了“古”还是“古”。1345处不可移动文物景点、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犹如“中原古典文化橱窗”,让人流连忘返。
潮州的古,不仅体现在“赏古”上,也体现在“复古”上,更体现在“怀古”上。1600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有着唐、宋、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是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完整、文物最丰富、业态最活跃的府城。有人说,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潮州,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化石”。这里有距今1200多年的“国宝级”古寺开元寺,有“中国古建筑一朵奇葩”的国内最大单体式建筑客家土楼,有宋代建筑许驸马府、笔架山百窑村,有明清建筑甲第巷、义井坊。东楼观潮、古刹梵唱、凤凰时雨、北阁佛灯等“潮州内外八景”,也都分布在古城周边……
“到了湘桥问湘桥”。来潮州游玩,广济桥是万万不能错过的。这是一座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这座神奇味十足的“湘子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格局形成,前后延续了300多年。以当时的生产力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想象的。因此,潮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站在微风拂面的韩江边,你能感受到广济桥非凡的恢弘气势,去上面走一走、看一场灯光秀,更会别有一番趣味。
![线路旅游3.jpg 线路旅游3.jpg](/publish/20230925/1106531079s.jpg)
全长1948米、被誉为“天下第一牌坊街”的石牌坊古街,近乎完整地保存着清代、民国时期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群。23座古牌坊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赞扬忠孝节义、或标示具府学宫,向游人展示着“海滨邹鲁”曾经的江湖地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气势恢宏的府第建筑、各呈异彩的祠宇寺庙、遍布街巷的古井牌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侨乡风貌,一看便知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人气满满的古街上,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一间挨着一间,令人目不暇接。漫步其间,有一种古潮州的身临其境感。别处已难得一见的敲着老式车铃的人力三轮车,在这里的街坊间却不时会出现他们穿梭的身影。没想到上世纪初老电影中的镜头,在这个南方小城也能找到“现实版”,不禁让人联想起北京老胡同里拉着游客的人力三轮车穿梭忙碌的场景。
“潮”,从嗅觉来
“中国著名侨乡”潮州有句最引以为傲的广告语,叫“地球上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光说说还不够,还被谱成了歌曲《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这广告毫不夸张,也名副其实。的确,地球上每个有华人的角落都会有潮州人,他们与宁波人、温州人乃至犹太人、吉普赛人一样出众、一样出彩、一样出名。我们所熟知的香港大亨李嘉诚、国学大师饶宗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就生活在海边的潮州人,天生就对大海、对远方充满着向往。漂洋过海、闯荡天下,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一种倒逼。这无形中造就了“潮人”的海洋个性,也浸染了“潮商”性格的海洋特质。正是有了背井离乡的一“漂”,才闯出了另一番新天地。有关资料显示,生活在本土的潮汕人约1500万,而旅居国外的潮汕人也有1500多万。潮汕人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新潮汕。
敏锐的市场“嗅觉”,对于潮州人来说,仿佛与生俱来。他们以务实大胆、不拘一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闻名天下,先于温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潮帮”更与“晋帮”、“徽帮”一起,并称“中国三大商帮”。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潮汕地区,更可见潮汕人的厉害之处。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泰国、新加坡首富是潮汕人,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首富也是潮汕人。有媒体统计,2000年潮商最鼎盛时期,香港股市40%的市值为潮汕人所有。《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中,56位上榜潮商的财富总额高达17864亿人民币,而潮州籍企业家就占了12位。一个“国角省尾”不起眼的小地方就出了这么多的富豪,恐怕在全国都难找第二个。
之所以“潮帮”五百年盛而不衰,与潮州人代代相传的经商传统是分不开的。“只要不偷不抢,什么生意都能做” “哪怕只有几十元,也要努力做老板” “宁愿饿死也不打工”,是潮州商人的人生信条。正如电视连续剧《我来自潮州》主题曲中所唱的,“从未怨过命,一生都打拼”。正是这样有志气、能吃苦、不甘人后、想出人头地的拼搏精神,常住人口257.56万人的潮州,2022年拥有的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万户,排名全省第3,相当于每12.88人就拥有一家市场主体。而1037家规上工业企业、219家限上商贸企业、219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足以让你对潮州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更能让你想象出几百年前潮州祖先坐着红头船从庄林港出发,漂洋过海,白手起家,奠定今天潮州人海外地位的不易与艰辛。
“潮”,从听觉来
潮州是一座怀旧之城,有几分陶醉,也有几分伤感。依我理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吧!因为这里是全球“潮人”的根。一首古潮曲、一幕地方戏、一句“胶已人”,都能勾起人们满满的记忆。了解潮州,就要了解“潮文化”,而了解“潮文化”,就要听潮乐、听潮剧、听潮语。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潮州音乐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品种最丰富、器乐化程度最高的乐种。千百年来,根植于潮州民间、深受潮州人喜爱的潮州音乐,伴随着一代代潮州人成长。作为岭南音乐文化三大乐种之一,它既保留了中原古乐的原始意味,又兼有潮汕民间的鲜明特色,豪放时奔雷动地、激浪掀天,婉约处花明月暗、燕啭莺啼。这刚柔相济、动静得宜的风格,恰是潮人对审美的独特理解。潮州大锣鼓则以磅礴的气魄,让世人领略了它所带来的震撼,被外国专家点赞“这就是东方交响乐”。“锄头粪箕筐,三弦琵琶筝”。一句潮州俗语,更是道出了潮州人对潮乐的感情。的确,潮乐是一种最逼近潮人灵魂的艺术。如果时间允许,定要品一品“潮乐十大套”的精品佳作、领略一下“隋唐绝响,华夏正声”的风采。
潮剧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来的,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又一生动例证。潮剧擅长运用扇子等道具,表演细腻生动,又富于写意性。尤其是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一大特点。耳熟能详的嵊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潮州也有“潮剧版”,他们以“潮人”的演技将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总会不时听到浓重的潮语讲述的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名人故事。从被贬的韩愈到落难的宋帝,从明朝状元林大钦到中科院院士郭慕孙、钟香崇、庄育智、吴佑寿,从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到富可敌国的商界名流李嘉诚。尽管听起来有些吃力,但思绪还是自觉不自觉地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在古今中外的不同时空中忙不迭地切换。眼神里充满的喜悦、言语中透着的自豪,让人感觉他们不仅热情好客,且对每一位为潮州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都心生感激、心存感恩。
“潮”,从味觉来
![1仿真菜《老菜脯酿龙虾》1.jpg 1仿真菜《老菜脯酿龙虾》1.jpg](/publish/20230925/1107579113s.jpg)
潮州,是一座很有“味”的城市。潮州的“味”,除了乡愁、古迹、名人所带来的无形的“味”,更有餐饮、茶艺、工艺等散发出的可感的“味”。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它们的精致、精美、精细。人们说,潮州工艺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我深信不疑。其实,许多外地游客就是冲着潮州的“味”而来的。如果你有兴趣统计一下潮州街头店铺经营业态的话,饭店、茶叶店、工艺品店或许会排在前三位。这说明潮州人懂吃、潮州人爱喝、潮州人会玩,也从侧面印证了潮州的“菜”好吃、潮州的“茶”好喝、潮州的“艺”好精。
“中国美食界的一座孤岛”,是很多人对潮州的第一印象。街头巷尾不时会遇见或三五成群的友人、或成双成对的情侣,带着笑声、好奇和不辜负美食的胃,一边逛古城,一边寻找藏在小巷中的美食。这是年轻人的乐趣,或许不太适合我这样年龄段的人。但在没有实地品尝正宗的“潮州菜”前,我的确没能更多地想象出“潮州菜”的精致。与其他菜系不同,潮菜的精致是“全流程”的,仅是烹饪工艺、餐桌礼仪就足以让你记上半天。可见,“潮菜”的不俗不凡、“美食之都”的名不虚传。
潮州是工夫茶艺的发源地,也是工夫茶文化的发祥地。起于明代、盛于清代的潮州工夫茶,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潮流。在潮州“烟火味”十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凤凰单丛茶”店招。凤凰山在潮州茶产区的江湖地位,大致相当于杭州龙井茶的产地狮峰山。仅从这点,就不难想象出凤凰单丛茶的“尊贵”了。
古时曹刘杯酒论英雄,如今潮州人杯茶谈人生。一个小白壶配上三个小白盏,几乎成了当地茶人的“标配”。不论嘉会盛宴,抑是闲居悠处,乃至瓜棚李下,人们随处可见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即便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也常能看见独自一人静静品茶的居民,足见潮州人享受生活的闲情雅致。
“潮”,从触觉来
无论是细到比牙签略粗的潮雕,还是繁复程序连日本茶道也要拱手称臣的潮茶,抑或比北京四合院更具艺术性实用性的中国民居模式潮民居……潮州的“潮”,是由外而内的,又是由内到外的。家乡有句俗语,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觉得,潮州既有“热闹”,也有“门道”。
以“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形式的潮汕民居,是潮州的又一亮点。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都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那些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寨”,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潮州现存较大的“寨”,可能要数“龙湖古寨”了。当听到讲解员介绍“三坊六街”的时候,我很快想起与其风格极其相似的福州“三坊七巷”。许是潮州福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缘故吧。
凡有潮人处,皆能见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为“四大木雕”的潮州木雕,在潮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毫不亚于工夫茶。潮州木雕工艺可追溯至唐代,清代时进入全盛时期。门楼藻井、家族宗祠、府城公祠,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可见木雕艺术的存在。对于喜欢摄影、绘画、收藏、把玩者来说,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郭少俊木雕艺术馆1.png 郭少俊木雕艺术馆1.png](/publish/20230925/1108376111s.png)
在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的广济楼,我有幸见识了不少潮州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经典之作。手拉朱泥壶、瓷烧技艺、掐丝法郎器、铁枝木偶、镶嵌、玉雕、大吴泥塑等工艺,让我大饱眼福,惊叹之余会下意识地用手去摸摸。用镂通雕和圆雕技法雕刻而成的《木雕虾蟹篓》、木雕挂屏《丹凤朝阳》、嵌瓷作品《关公战黄忠》、手拉朱泥壶《六和乾坤壶》、木雕《三折式人物通雕大屏风》等,都是大师级的传世之作、是珍品中的珍品。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曾来过这里参观,至今这些木雕、潮绣、陶瓷等艺术珍品仍保留着当初摆放时的模样。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的。我想,这次“粤东之旅”,也算得上是一次“红色之旅”吧。
相见时难别亦难。“粤东之旅”在行程匆匆中开始,又要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潮州,我们看了不少、听了不少、吃了不少,但值得看、值得听、值得吃的还有很多很多。虽遇大雨泄洪没能去广济桥上走走有些遗憾,却依然收获满满,全然没有人们所说的“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遭”之感,反倒给了我下次再来的“借口”。我又在开始筹划“何日来再游”了……
【作者简介】夏效鸿 副研究员,中国楼宇经济知名专家,《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系列编著,杭州市第八届社科联理事会常务理事、杭州社科智库专家。被誉为“中国楼宇经济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领域: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经济。
著有《走进总部经济时代》《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十年》等专著,编著2011—2019年度《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等。代表作有《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楼宇经济发展》《楼宇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楼宇经济发展与政府服务力提升》《“新常态”下的楼宇经济融合发展》《楼宇经济“2.0时代”的“互联网+”路径》《“去库存化”任务下的楼宇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