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非遗”:鼠壳粿
来源:潮人潮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00:00:00
鼠壳粿(鼠曲粿)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南宋末年,由于元兵入侵潮汕,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人民为求生存,只得忍着饥寒啃草根、吃野菜。在吃野菜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叫“鼠曲草”的野菜不仅无毒可吃,而且还香味浓郁。
饶平人很早就懂得“鼠曲草”特有的甘香味及其具有的药效,地上部分入药,性平味甘,祛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还可作为原料制成各种小食。这一点,在古代一些文献中已有记载。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鲁望以躬掇野疏兼示雅化用以酬谢》诗中,就有一句“深挑乍见鼠耳香”,这里的鼠耳便是鼠曲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这里的茸母草也是指鼠曲草。可见人们用鼠曲草和粉做粿的习俗,已来源悠久了。
后来,日子太平了,人们用鼠曲草取汁混合糯米磨碾成浆,然后以粉为粿胚加佐料做成粿,蒸熟后呈暗褐色,吃起来别有风味。因为它是黑色的,饶平人称之为“乌粿”。每逢年节、喜庆之事,人们都要做“乌粿”,但因“乌”字不大好听,人们遂用粿胚的原料——“鼠壳草”来命名,改称为“鼠壳粿”,又改用“槟醅麸”作“鼠壳粿”的粿馅。“槟醅”,就是把糯粟装在密封的铁罐内爆炒熟,过筛去壳并碾碎。做粿时,每斤“槟醅麸”加熟白糖一斤、芝麻二两、花生三两,橙糕五钱。每斤鼠壳粉做30个粿胚,大小如半粒槟榔那么大。
鼠壳粿制作方法:采鼠曲草,洗净晒干,下鼎炒热,入臼中捶成棉絮状,和糯米粉作粿皮待用;一小块粿皮,做成球状,捏成碗形,包入馅料,放入“粿印”(做粿用的模子)用手挤压成型,置铺于有香蕉叶的蒸筛上,入鼎蒸熟;待凉,用剪刀将粿一个一个剪下即成。
2022年1月,“鼠壳粿”入选饶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