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茶饮认识的不断深化,服务于养生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中国茶道也便形成。若想简括地掌握茶道养生的原理,则非借助“太极图”不可。为此,本人特创制出《中国茶道太极图》。
中国的太极图,源于《周易》。它以阴阳循环观念,体现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圆道。以阴阳鱼表现了阴阳二气的不同交感状态。太极图中之“八卦”,则属万物八类归法系统,即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周易·系辞下》)。请莫忘记,《周易》之阴阳五行本来就是程式化的理论,再现天道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包含医理,医含《易》理;茶道乃效法天地之道而明养生保健之真谛,是天地之道规范美的投影,亦是人道精神之折光。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指天地万物皆由“气”所聚,且凭借阴阳二气对立统一之矛盾运动而生,这就是“道”。广义而论,人是物,天地也是物;“气”存在于天地,也存在于人。有“气”便有“场”;气场不论大小,都表现为能量的复杂运作过程和不同属性的感应关系。“茶导引”对于“保生尽年”的作用,便是根据如是认识而提出的。在这里,“气”已经成为茶道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基因。
《周易》强调了天道循环往复的圆道运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影响所及,遂形成气功学中的大、小周天的人体气机圆运动。“茶导引”过程中,“气”也作为中介,促成了个体发放之气的交感从而形成气场,使社会互动与自我调节得以同步实现,充分证实了大自然与人体都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可以这么说,“茶引导”直接地催发了天人沟通的人道追求。
杜牧《题茶山》诗云“茶称瑞草魁”,盛赞茶是瑞草之首领。古人以甘露象征活命之源,也为天下太平之瑞兆。由茶汤思及甘露与身安,可见茶饮对于保持心理平衡、随时克服心理失衡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确与《周易》阴阳五行关于宇宙通过自行调节永远趋向于相对平衡的理论息息相关。
兹就《中国茶道太极图》的相关问题,说明如次:
1.明代来知德设计之太极图,中间加了一个圈,颇具慧眼;人体脏腑气机的圆运动,与文王八卦图相吻合。因此,《中国茶道太极图》即以来氏图与文王图为基础生发而成。
2.本图由中心向外辐射,分六层:
中心层为“中国茶道”,其核心思想是“和”。“中国茶道”与“和”,分别组合成“中和”“国和”“茶和”“道和”义理,隐寓“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和”之宇宙整体观。
第二层以双鱼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并由茶道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普遍规律,此即所谓“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明张景岳语)。
第三层为八卦卦象,以明所辖诸种事物之体系:离卦为火,象征人体生命气化之原动力,与心等相应;震卦为雷,雷以动之,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鼓动激化作用,与肝等相应;巽卦为风,风以散之,为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疏泄作用,与肝等相应;兑卦为说,说者,悦也,喻脏气中不可少的和谐、调和作用,与肺等相应;艮卦为山,艮以止之,象征生命活动需要有相对的静止,从而保持相对的平衡,与脾等相应;坎卦为水,象征人体需要阴的滋濡,与肾等相应;坤卦为地,坤以藏之,比喻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必要的贮备,与脾等相应;乾卦为天,象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有总的主宰,与作为“君”的脑和作为“相辅”之官的肺相应(参见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第四层为五行分属,以明“五行既萌,随含万物”(《河洛原理》)原理。
第五层体现五行化生五脏六腑之原理。
第六层为“八卦万物类象”,主要依据宋代邵雍《周易梅花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代吴隆誉《筮学指要·干支八卦方位图》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