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滨
鸭子是农户钟意的家禽,以前在农村几乎各家各户都有散养,很土气,很民俗,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家里每年也都会养四五只鸭子,都是为改善生活而养。
那时候大家都住在老屋,雏鸭子买回家后,母亲会在柴火灶旁边腾出地方,地上铺上干稻草,用竹围围个鸭圈,放置一个饮水槽和一个米糠槽,方寸之地就成了鸭子的家了。雏鸭子模样呆萌,讨人喜欢,不几天就跟主人们熟络起来,只要我们靠近鸭圈,它们就会欢快地起身,挤到鸭圈边沿,各自探头齐声欢叫,好像是在跟我们打招呼,等着我们给它们喂食碎米、米糠等食物。为了给雏鸭子改善伙食,我特意用纱布制作成一个捕捞袋,绑紧在小竹竿的一头,每天早上上学前,就到村外埕的池塘边沿捞一种土名叫“水蠓”的水生微生物,每次捞上一大碗,赶紧倒给雏鸭子吃,一见有鸭食来,众鸭子疾步而上挤作一团,都争着顾自在抢食,谁也不让谁。随着小鸭子逐渐长大,食量也会增加,我就再用两个竹子和纱网制作一副可以到池塘下水捕鱼仔的工具,沿着池塘岸边,每个两三步撒放捕鱼工具,每次总能捕捞到一小撮“大肚乖”小鱼,待凑足一顿,便收工给小鸭子喂食,看着它们大快朵颐、互相争夺鱼食的场面心里顿感快乐无比。随着小鸭子不断长大,我每天还利用空暇时间扛着锄头到村头空地或田地里挖蚯蚓给鸭子喂食。养鸭的那些日子,我外出采摘野菜、挖蚯蚓,经常沾满泥土、一身大汗,看着小鸭子你争我抢吃着食物,兴奋不已,等它们吃饱喝足后,自己也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鸭子笨拙,性质木钝,但很易驯养,在农村养鸭,围个圈它们就不会往外跑。鸭子是群居动物,它们的团队观念非常强,只跟头鸭行动;而且,鸭子最好管理,人哄它时,赶鸭的时候右手一伸竹竿它们就齐刷刷地往左走。潮州俗话“鸭仔跳东司”、成语“趋之若鹜”就是最好的形容。鸭子会认主,每天早上赶鸭子放到村里祖祠外埕前面的大池塘,全村各家的鸭子都在池塘里各自戏水游玩,但只要主人在岸边呼声唤叫,各家的鸭子便自动自觉地巡声上岸,大摇大摆地跟着主人回家。
到了年底,自家喂养的几只鸭子和鹅都拿到集市上摆卖,一般家里大人都会留下一只鹅和一只鸭以备年节自家使用,为了方便,没有把鸭鹅分开圈养,而是把它们围在一个竹围里圈养起来。第一次圈养在一起的这个夜晚,是鸭子的噩梦,大鹅看到鸭子不是同类,欺负鸭子,不停地用嘴巴啄去鸭子身上的羽毛,鸭子只能忍受这一份痛楚。第二天起来,我会看到鸭子几乎被啄尽去身上的大支羽毛,光秃着身子,十分可怜。但是过不了一周的时光,鸭子和大鹅已然熟悉并接受共同圈养的事实,它们也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般,天天粘在一起,大鹅下池塘,鸭子也屁颠屁颠跟着去;赶大鹅到田野地头吃稻谷草苗,鸭子也嘎嘎欢快地跟着去,而且,等鸭子再长出了满身的羽毛,大鹅已经默认鸭子这个家人了,再也不会去啄它身上的羽毛了。
现如今,农村的生活及环境大为改观,已经有十来二十年没有见各家各户散养家禽,想要吃鸭肉,随时都可以到市场买到卤鸭和烤鸭,不用自家养鸭眼巴巴等待年底过节才有鸭肉吃,养鸭已经成为有趣的回忆而已了。